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最常發生於男性的非皮膚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第八(3.8%),位居男性癌症死亡排行的第五位。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2017年前列腺癌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為11.9 人,粗估每年因前列腺癌死亡的男性約為三千人,位居男性癌症死因第七位,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1歲。
生理成因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前列腺癌(或稱-攝護腺癌)的罹病人口也隨之增加。前列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臨床資料提示與性激素有關。估計是循環中雌激素與雄激素的比例失調,特別是與雄激素的變化有關,老化後雄激素的分泌降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前列腺癌的成因至今依然不明。但我們已經知道某些會提高患上前列腺癌的潛在因素。
前列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年齡:患者以50歲以上的年長男性居多,較少發生在50歲以下的男士身上
- 家族疾病史: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前列腺癌
在其他研究中所提出的風險因素,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
圖1. 前列腺癌,癌腫瘤壓迫到尿道
生理病徵
前列腺癌於病發早期並無任何病徵,很多患者甚至不會察覺。至於有徵狀患者常見的病徵包括:
-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 小便緩慢或不暢順
- 小便帶血
- 下腰背處、盆骨和股部長期痠痛
圖2.前列腺癌常見的七大症狀
篩檢方式
前列腺癌篩檢有兩種測試,分別為肛門指檢及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檢驗。進行肛門指檢時,醫生會將戴上手套的手指放進病人的直腸中,從而判斷貼近直腸的前列腺是否有異常。
由於肛門指檢只是初步的測試,若醫生在檢驗結果中發現你有任何不正常的現象,便會要求你作進一步的檢查,包括:大腸鏡檢查、前列腺超音波掃描及抽血進行血清學的檢驗。
1.血清學檢驗
(1)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測定
為特異性高、敏感性強的腫瘤標記物,目前認為其診斷價值較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更高。可作為前列腺癌的病理分類、治療前後的監測以及早期診斷等方面的預測指標。
(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測定
此方法診斷前列腺腫瘤中有轉移者此值可升高,僅局限於前列腺內者則不升高。放射免疫法對PAP的定量測定,提高了早期癌的診斷率,且這種高精度測定方法可監測前列腺癌的病情發展,亦可用於鑑別診斷,如在有骨轉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中有81%的陽性率。
(3)鹼性磷酸酶(AKP)測定
當前列腺癌發生骨轉移時,有90%的患者前列腺鹼性磷酸酶增高,經內分泌治療後,可有一過性增高后隨即下降。
(4)癌胚抗原(CEA)測定
對於前列腺癌的診斷,CEA測定並不優於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但疑有前列腺癌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不增高時,CEA陽性則有一定參考價值。
2. 影像學檢查
(1)大腸鏡檢查。
藉助插入直腸的特製圓形超聲探頭,可描出前列腺的切面而反映出病變的範圍。可測定腫瘤的大小,是否越出包膜,與周圍臟器粘連及轉移情況。
(2)放射性核素掃描檢查。
常用來診斷前列腺癌的骨轉移。用放射性核素99Tc,通過γ攝影可進行全身閃爍掃描。目前放射性核素99Tc掃描是檢查前列腺癌骨轉移的準確方法,對隱性骨轉移特別敏感。
(3)CT與MRI檢查。
CT可以發現前列腺的異常形態,確定前列腺浸潤程度。MRI可以顯示前列腺及周圍組織的病變程度。3.病理學檢查前列腺穿刺活檢前列腺活體組織檢查能提供細胞學診斷依據,對早期前列腺癌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常用方法有:穿刺、抽吸,經尿道和經會陰切開活檢等。前列腺活檢術、經直腸穿刺已成為最常用的方法,其診斷準確率可達80%~95%。經尿道切除鏡活檢適用於前葉的癌、伴有前列腺增生的潛伏性癌和臨床疑有癌而穿刺或抽吸活檢陰性者。
圖3.前列腺癌檢查
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
主要以荷爾蒙療法為主。
一般來說,轉移性前列腺癌(轉移到骨骼或內臟部位)以荷爾蒙療法為主要治療,即雄激素去除療法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 ,因為前列腺癌細胞要靠雄性素,才能生長或分裂繁殖,去除或壓抑體內的雄性素,則前列腺癌細胞就會萎縮而自然死亡。
- 早期攝護腺癌:可做手術全切除、放射線治療、積極監控。
- 中期攝護腺癌:可做放射線治療加上荷爾蒙治療、手術全切除、荷爾蒙治療。
- 晚期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免疫療法、鐳223放射治療等。
參考文獻
1. 前列腺癌的新一代荷爾蒙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學部,廖淑貞藥師(2018)
2. 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s://www.canceraway.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