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與胃都屬於人體消化道的一部分,因此食道癌與胃癌常被合併歸類為「消化道癌病變」,兩者成因類似,主因多是因煙、酒等長期刺激腸胃道,且缺少新鮮水果與蔬菜的攝取,而容易造成消化道上皮細胞的癌化病變。
圖1.消化道內壁發炎腫塊(左)、胃癌/食道癌(右)
生理成因&風險因子
長期飲酒的習慣,尤其是烈酒,會刺激口腔、咽喉、食道及胃部黏膜造成急慢性發炎外,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也具有動物致癌的特性,再加上酒精本身也是一種不錯的溶劑, 因此會造成致癌物質的吸收或深入組織。
另常食用含亞硝胺之食物、醃漬物、高鹽或煙烤處理的食物,且平常就缺少新鮮水果與蔬菜的攝取,則易刺激胃部,造成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長期慢性發炎現象,逐漸累積演變為癌症。
圖2.胃癌/食道癌前兆
臨床症狀
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是一種預後極差的惡性腫瘤,主要包含兩種型態:腺癌(adenocarcinoma)及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早期的症狀包括胃灼熱,上腹疼痛,惡心及食慾不振。症狀與消化性潰瘍類似,是導致延誤就醫與高死亡率的原因。
早期食道癌/胃癌臨床表現症狀如食慾不振、或是誤判為胃潰瘍而延後就醫。大部份診斷出胃癌的病人被發現時都已經惡化至中後期且可能已經出現癌症轉移。這是食道癌及胃癌普遍死亡率偏高、預後狀況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胃癌 / 食道癌的篩檢
預防重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胃癌更是如此。有家族史或年紀超過40歲者,最好要定時做健康檢查,包括胃鏡或上腸胃道攝影。一般而言,胃鏡是最好的診斷方法,可以直接觀查,又可以取得標本做化驗,只要找有經驗的腸胃科醫師,並配合醫師,通常是不會不舒服的。其他的檢查有大便的潛血檢查,也可以做參考,若有潛血反應則有可能有消化道的問題,需要再做進一步的檢查。
懷疑有食道癌的病人須接受仔細的病史問診、身體檢查。通常醫師會安排食道鋇劑吞嚥X光攝影、食道內視鏡檢查以確定原發食道腫瘤病灶位置並可做切片檢查;對腫瘤做病理切片檢查則是確定惡性腫瘤病理細胞診斷的重要依據。
胃癌/食道癌的分期
胃癌分期根據以下三大指標:
- 根據癌細胞侵犯胃壁的深度
- 癌細胞侵犯淋巴結的數目
- 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轉移
圖3.胃癌的分期
圖4.食道癌的分期(資料來源:好心肝基金會)
胃癌 / 食道癌的治療方式
胃癌的治療一般以開刀為主,但針對非常早期的胃癌,如腫瘤只侵犯很淺層的黏膜層,有機會可以不用開刀,僅接受經胃鏡腫瘤黏膜或黏膜下切除術。但因為10~20%的早期胃癌會有腹腔內淋巴結轉移,因此治療前必須先接受經胃鏡超音波檢查,確定癌細胞僅侷限在黏膜層,且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也沒有發現有明顯的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轉移,才可以接受胃鏡腫瘤切除術,如果懷疑有局部淋巴侵犯,則需進行手術切除。
圖5.胃癌不同期別的治療方式
圖6.胃癌手術切除方式(資料來源:好心肝基金會)
圖7.胃切除後重建手術(資料來源:好心肝基金會)
進行胃切除手術後的患者,常會擔心胃被切掉後營養攝取會不會不夠,需不需要另外補充其他營養品。目前研究顯示在剛接受完手術時,適當地補充特定胺基酸及微量元素可以幫助術後腸胃道恢復功能,加速復原。長期來說,胃切除後,人體對於鐵質、維他命和鈣質等的吸收量會減少,因此可以多補充如乳製品、動物肝臟、海鮮、小魚、貝類、黃綠色蔬菜,或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鐵劑、鈣片等來避免貧血及骨質疏鬆的發生,而全胃切除的病人則可能需定期注射鐵劑,同時須持續追蹤是否有復發或是骨轉移的風險。
不過病患也不需要過度恐慌大量進補,一般而言,出院之後,新的腸胃道會慢慢習慣適應,其實飲食跟一般正常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什麼都可以吃,重點是要營養均衡,只要牢記並配合「細嚼慢嚥、少量多餐、均衡飲食、適可而止」的原則,飲食的種類並沒什麼特別的禁忌。
參考資料
1.好心肝基金會
https://www.twhealth.org.tw/journalView.php?cat=33&sid=598&page=4
2.台灣癌症基金會
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list.asp?keyid=63